bnrTank
当前位置: 红人娱乐头条 > 动态 > 正文

逝者家属:为什么为亲人选择花坛葬?

时间:2025-04-04 10:50:08     来源: 东方网     阅读量:14001   

不久前,上海福寿园举行了一场特殊的葬礼。没有墓穴、没有墓碑,11位逝者以花坛葬的形式回归自然,长眠于鲜花盛开的土地之下。

这是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2025年集体花坛葬礼音乐会上的一幕。春风拂过绿木,阳光洒满花丛,悠扬的音乐声中,11位抗癌斗士在家人的陪伴下在此落葬。为什么为逝去的亲人选择花坛葬?记者采访了3位逝者家属。

希望“一切从简”

去年5月31日,抗癌三年后,包沈华70岁的父亲包国兴去世。“父亲临终前,最放不下的就是母亲,嘱托我务必替他好好照顾母亲。”包沈华说,“另外,他希望葬礼一切从简,不要铺张浪费。”

父亲去世后,按照浦东当地习俗,包沈华在家摆好父亲的照片,点起香炉,全家人在家守灵两天,第三天送父亲火化。火化后,为父亲举行葬礼,并将骨灰暂时存放在附近的一家骨灰堂。“抗癌的艰难岁月中,我们没有考虑其他事情,因此火化时,还没有准备好墓地。”

近年来,上海正在推行海葬、树葬、花坛葬、草坪葬等节地生态葬,包沈华对此早有耳闻。此前,他的叔叔去世后,家人遵照其遗愿,选择了海葬。

按照父亲“一切从简”的嘱托,他和母亲认真讨论了安葬的选项。“对于海葬,母亲觉得心里还是放不下,希望保留一块小小的土地可供祭拜。”因此,他为父亲选择了花坛葬。“虽然父亲只留下了花坛中约10×10厘米的小小一块土地,和花坛边印着个人信息的小小一片铭牌,但每逢清明我都会陪着母亲来走走看看,将全家人的思念寄托在花香之中随风飘动。”

选择“厚养薄葬”

在包沈华的印象中,父亲是个喜欢热闹的人。父亲生前,经常与母亲到青浦附近游玩,这里也是父母爱情的见证地。“母亲说过,父亲一定喜欢这个地方。”

有种说法是“厚养薄葬”,包沈华与母亲都很认同。他曾问过母亲:很多夫妻购买双穴墓合葬,选择花坛葬意味着百年之后父母合葬,对此能否接受?母亲告诉他,自己并不介意。“母亲说,买墓地是一笔很大的开销,家里虽然有积蓄,但与其死后购买墓地,不如活着的时候开开心心用掉。”

包沈华家人也确实是这样做的。父亲退休后,他带父亲走遍了世界各地——日韩、东南亚、欧洲……他们的旅行从未中断。即便父亲患病时,他也经常陪父亲旅行。父亲去世前四个月,他刚刚带父亲去了泰国曼谷旅行。“以前我们旅行大多坐经济舱,那次我特地给家人订了商务舱,还带父亲体验了他没住过的高档酒店。我觉得父亲去世时,已经没有遗憾了。”

路上“不会孤单”

在杨璋池的记忆中,父亲是个性格极其顽强的人。在他4岁那年,父亲就被查出患癌,之后便一直积极配合治疗。坚持到现在,已有20多年了。患病后,父亲很早就加入了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,与病友们互相鼓舞、互相依靠。

两年前,父亲病情逐渐恶化,并于去年6月离世。按照父亲的嘱托,杨璋池为父亲选择了花坛葬形式。“我之前不理解父亲与病友的深厚感情。直到集体葬礼上,我才真正理解父亲,感受到他们相互扶持、相互依靠的精神力量。”

希爱林自2005年建成以来,已有137位市癌症康复俱乐部的抗癌斗士选择长眠于此。杨璋池说,这次下葬的11位病友中,就有一位父亲生前关系非常好的病友。“他曾告诉我,与这么多病友们在一起,有彼此的陪伴,路上不会孤单。”

三年前,朱紫女的父亲患上癌症。与杨璋池的父亲一样,她的父亲患病后,也在癌症康复俱乐部认识了很多朋友。

半年前,一位远方亲戚突然去世后,父女二人第一次认真讨论死亡。“父亲最放心不下的是我还没有结婚,他特别希望我未来能够生活美满。”她说。那次父亲也聊到过,之前曾参加过病友们的集体葬礼,希望像他们一样选择花坛葬。

“虽然没有墓穴、没有墓碑,但是葬礼依然办得很有仪式感,如果能看到,父亲也一定喜欢他的葬礼。”她说。

声明:本网转发此文章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,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。文章事实如有疑问,请与有关方核实,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,仅供读者参考。